扁平足研究现状疾病机制

先天和后天因素均可造成扁平足。

1.遗传因素:父母患有扁平足会加重孩子患有扁平足的几率。遗传因素在扁平足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2.神经肌肉问题、先天足部畸形等先天因素。

3.坐姿不正、肥胖、选鞋不当等后天影响。

4.创伤、关节退变、关节疾病、神经肌肉损伤、运动过度、糖尿病等身体疾病也会导致足部肌肉骨骼变形从而导致扁平足发生。

另外,扁平足发生几率随体重增加而增加,发生率男孩高于女孩。


从扁平足患者步态特征着手研究,找出步态异常原因和机制。

  1. 扁平足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是一种临床上较为普遍的足部异变畸形症状,最主要的表现是足内部骨骼结构异常、肌肉和韧带萎缩,致使足内侧纵弓塌陷,足底受力面积变大、距骨内旋及足部外翻、前足外侧微翻和外展,降低对足部运动时的保护和缓冲功能。


2.扁平足足底受力不均、足底受力面积增大及慢性劳损引发的足型异变、足底筋膜炎、拇外翻、足后跟外翻、足前掌外展等病症,使下肢肌肉、软骨及足底疼痛,下肢活动功能受到抑制,导致人体步态特征改变、步态周期异常。由于扁平足症状的影响,使得扁平足患者在运动学、动力学、步态和足底压力、足部接触面积、作用力分布、骨-地及骨-骨夹角等方面与正常足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3.在运动学、动力学方面,背屈角度和踝关节外侧微翻改变,足部肌肉做功增加,造成肌肉使用过度,运动效率降低。在步态、足底压力方面,扁平足引起的足弓塌陷会造成跑步及行走能力下降,步态异常。对骨-地、骨-骨夹角方面进行对比可知,正常足与扁平足的步态特征差异较大,印证了扁平足并不是由于单独的骨组织造成,而是由于多块骨组织共同病变导致的。 扁平足患者在行走过程中,足部外翻、前足跖屈及外展较大,后足内旋、前足内收峰值较小。


      4.在生物力学方面:在自然行走中,正常足足弓承重力主要集中在第一跖骨、第五跖骨,第一跖骨承重力占总重量的12%,第五跖骨承重力占总重量的11%。 扁平足因内侧纵弓塌陷导致的足底接触面积增大。第一跖骨承重力增大至22%, 而第五跖骨承重力较小至10%,造成足弓内侧舟楔关节和距舟关节力矩增加。扁平足前掌和足弓所受冲量占整体足部比例比正常足弓小,致使前足和足弓受力明 显增加。在自然行走时,扁平足与正常足相比,前掌接触阶段、足弓区域、整足接触阶段较大,在足跟着地阶段、离地阶段要减少,导致扁平足在行走时足部缓冲能力不足,避免足部较大的冲击力,增加胫骨前肌的活动度,降低腓骨长肌的活动,造成扁平足步态特征与正常足步态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5.糖尿病足:

①有扁平足兼糖尿病患者站立或者行走时足部所承受的力量无法从已受损的关节和肌腱中得到分散,另外,足弓的塌陷已影响到患者行走和足底的受力方式,使患者更易出现糖尿病足。

②部分因肥胖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则会因为体重过大对下肢以及足部造成额外负荷,加重出现扁平足的风险。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电话
  • 留言
  • 位置